【AI】2025年科学智能白皮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AI 2025 科学 智能 白皮书 上海 研究院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序言1.定义与范式2.发展与态势 3.数据分析第二章 AI 前沿1.从大语言模型走向自主智能体2.具身智能3.脑机接口4.AI 内生安全第三章 数学1.基础理论2.优化3.统计4.科学计算5.复杂系统第四章 物质科学1.物理 2.化学 3.材料 4.能源 第五章 生命科学1.合成生物学2.医学 3.神经科学 4.医疗 5.演化第六章 地球与环境科学 1.大气科学 2.环境科学 3.生态科学 第七章 工程科学 1.通信 2.遥感 3.微电子 4.空间信息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1.社会科学2.人文科学3.AI 伦理治理第九章 展望与政策1.未来挑战与研究方向2.政策框架目录345121314
2、1518181920212425262730313233343738394242444548495051511第一章徐增林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程 远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杨燕青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徐 燕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第二章邱锡鹏 复旦大学 付彦伟 复旦大学 王守岩 复旦大学 杨 珉 复旦大学 邹 宏 复旦大学 第三章陆 帅 复旦大学 石 磊 复旦大学 魏 轲 复旦大学 朱雪宁 复旦大学 高卫国 复旦大学 李颖洲 复旦大学 林 伟 复旦大学 杨 伟 复旦大学 第四章向红军 复旦大学季敏标 复旦大学刘智攀 复旦大学 曹风雷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高 悦 复旦大学 第五章 应天雷
3、 复旦大学 郁金泰 复旦大学 刘 雷 复旦大学 程 远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朱思语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彭汉川 复旦大学 徐书华 复旦大学 第六章李 昊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张宏亮 复旦大学 赵 斌 复旦大学 第七章迟 楠 复旦大学 徐 丰 复旦大学 刘 琦 复旦大学 曾 璇 复旦大学 杨 帆 复旦大学 高 跃 复旦大学 第八章吴力波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唐世平 复旦大学 胡安宁 复旦大学 周葆华 复旦大学 吴肖乐 复旦大学 傅晓明 复旦大学 文少卿 复旦大学 杨庆峰 复旦大学汤维祺 复旦大学 第九章应天雷 复旦大学 颜 波 复旦大学 主席金 力 复旦大学委员(
4、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步文博 复旦大学龚新高 复旦大学金亚秋 复旦大学彭慧胜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内容支持吴文婷 施普林格自然张嘉慧 施普林格自然Rebecca Dargie 施普林格自然John Pickrell 施普林格自然数据支持巨 蓉 施普林格自然黄珏珺 施普林格自然陈佳怡 施普林格自然Vivek Aggarwal 施普林格自然项目协调徐晓创 复旦大学杨燕青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王晓夏 施普林格自然丁思嘉 施普林格自然张瑶瑶 施普林格自然排版设计赵新武 施普林格自然Sou Nakamura 施普林格自然专家委员会漆 远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沈维孝 复旦大学吴力波 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
5、研究院张人禾 复旦大学科学智能白皮书 2025 23第一章 序言第一章序言1.定义与范式1.1 定义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AI)创新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的总和可被定义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I4S),是体现了人工智能创新与科学研究双向促进与深度融合1,从而变革科研范式。1.2 范式科学研究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传统科研范式大致可分为经验归纳(实验科学)、理论建模(理论科学)、计算模拟(计算科学)以及数据密集型科学2。实验科学由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归纳出一般性规律,但没有抽象出经验规律背后的普适理论。理论科学基于自然现象或实验结果,提炼科学问题并形成科学假设,然后运用逻辑推理
6、和数学分析,构建普适理论,但难以在复杂系统中实验验证。计算科学以科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值方法模拟复杂系统,但需要简化模型以及提高模拟精度,以解决模拟系统精度低且计算成本高的挑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规模的增长,出现了数据密集型科学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自动从数据中发现统计关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提出科学假设,但无法发现因果关系,且难以分析低质量数据和发现复杂系统中的规律。当前的科学研究主要面临系统复杂性的挑战,相互关联的自然、技术和人类系统受到跨时间和空间尺度作用力的影响,导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涌现行为1。传统科学研究方法难以应对这些复杂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科学研究方法。针对复杂数
7、据中的因果关系,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因果推断方法。针对高质量科学数据缺乏问题,如大气数据、天文数据等,发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扩散模型和大语言模型。针对处理复杂系统的局限性,发展了融合先验知识的深度学习,将先验知识嵌入深度神经网络,在增强模型可解释性的同时,显著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如物理信息神经网络3。人工智能创新重塑传统科学研究过程,加速科学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融合数据和先验知识的模型驱动、假设生成与验证、自动与智能化实验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加速科学发现。传统科学发现以实验观察和理论建模为核心,提出科学假设并归纳一般规律,如物理定律。人工智能则采用模型驱动的方式,从大规模数据中自动发现隐藏的
8、规律,diyun Zhu/Moment/Getty科学智能白皮书 2025 452.发展与态势 2.1 最新进展随着深度学习、生成模型与强化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不仅能从海量数据中识别人类难以察觉的复杂模式,更展现出自主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优化研究路 径 的 惊 人 能 力。DeepMind 推 出 的AlphaFold 31突破性地实现了对几乎所有分子类型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提高了蛋白-配体相互作用预测的准确度,为新药研发、疫苗 设 计 带 来 革 命 性 变 革。Google 的GraphCast 模型2、华为“盘古”大模型3、复旦大学“伏羲”大模型4等 AI 气象模型显著提升了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