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

类型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pdf

  • 上传人:爱吃****子
  • 文档编号:176329
  • 上传时间:2025-03-25
  • 格式:PDF
  • 页数:65
  • 大小:17.55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业 出海 人才 白皮书
    资源描述:

    1、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2021年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海外人才的数量逐年递增,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汽车、新能源、电子电气、机械设备等制造行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较为强劲且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核心观点一中国制造业海外人才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南亚是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域,海外员工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欧洲,因其技术先进、市场成熟,是出海企业进入高端市场的重要选择。核心观点二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进程的深入,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建立包括研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一体化的团队,岗位需求从过去更多集中在销售、职能类岗

    2、位向生产运营、技术研发等方向拓展,对于岗位的要求也从注重人才0-1经验到更强调本地化运营。核心观点三制造业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会经历开荒、发展和深化的阶段转变,在海外设立公司时,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复杂程度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设立资金、时间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企业需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节奏的目标市场,准确地明晰人力全球化的阶段和定位,针对性地预防和采取措施,以确保出海计划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核心观点四文化差异是企业迈进全球市场必须直面的问题,宗教、民族、语言纷繁复杂,法律和制度也差异较大。出海企业将国内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直接搬到海外市场,容易造成“水土不服”。在全球

    3、化的企业环境中,企业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关注员工的文化习俗、工作习惯等差异,尊重员工个体性,构建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同时设法解决属地与国内员工差异化管理难题。核心观点五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品牌形象较为弱势、对人才市场认知不够明晰、招聘渠道的效率不及预期、高端人才的获取不达所需和招用人才的质量不合标准等现状的存在,使得出海企业在人才吸引和获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建议企业招聘前将目标国家劳动力情况、全球人才分布和流动趋势纳入考量。核心观点六在完成海外人才招聘和入职环节后,企业会面临一系列管理海外员工的挑战

    4、,包括员工培训成本高且专业培训机会不足、海内外员工薪酬和激励方式差异大、缺乏全球化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等。中国制造业出海企业需系统性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全球化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括:安全培训与保障;待企业出海达到一定成熟度后,考虑在当地建立本地决策团队;双向打通人才的职业通道,并建立有效的工作绩效反馈和支持系统。核心观点七合规监管已经成为中企出海进程中的核心挑战之一,人力资源领域主要集中在招聘、薪酬与福利、解雇流程和数据隐私方面。另外,全球对ESG合规的要求涵盖了各个领域和环节,并且这些要求还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制造业出海时,将会面临更多来自ESG的压力,这也将引发企业在人才招聘、培训和

    5、激励等方面出现一些变化。核心观点八在当前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中,选择一个既了解中国企业,同时具备卓越专业知识、全球服务能力、及时响应和技术过硬的全球化人力资源生态伙伴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企业做属地人才盘点,明确人才画像、招聘方式、薪酬设定、与专业律所、财务、法务等成熟机构合作,解决招聘后期合同谈判、签订等问题,规避用工风险,同时解决海外人选对于职业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的疑虑。核心观点九出海企业需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顶层思维,可以以HR-BI人力资源商业智能为基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核心观点十灵活用工与远程办公的兴起,将深刻影响制造

    6、业出海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核心观点十一目 录第一章中国制造业出海现状与趋势第二章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需求特征分析第三章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管理的挑战第四章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管理的制胜之道第五章展望16183954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制造业企业出海成为热门话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本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同时,新兴市场的崛起也为制造业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使得这一领域持续保持热度。制造业企业出海是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通过出海,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技术标准和竞争态势,

    7、从而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从全球范围来看,制造业的出海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全球布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原材料、技术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制造业企业出海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企业出海对上下游产业链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出海企业的需求增加可以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对于下游经销商和服务商,制造业企业出海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品选择和服务机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业出海正呈现出如下趋势特征。近年来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去风险”政策的实施和全球疫情冲击影响,部分外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实施“

    8、中国plus one”战略,在中国以外另选一地设置供应链,从而降低可能的地缘政治风险。与之相对应,部分中国企业为规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政策,也将国际化与全球化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策略。受这一趋势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海热度越来越高。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7.8%;2023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73.4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15.4%。这些数字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正在持续扩张。据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拥有海外资

    9、产7.2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81%;实现海外营业收入7.13万亿元,较上年略有下降(-0.97%)。拥有海外员工113.76万人,较上年增长14.26%。1对外投资稳健增长,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第一章 中国制造业出海现状与趋势2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出海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分析报告”中的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名单,对名单上的企业所属行业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

    10、发等领域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土木工程建筑、电力生产等行业的企业影响力逐渐增加。新兴产业如通信设备制造、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综合投资等行业发展迅速。从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主导行业已从传统的低附加值形态向高附加值形态转变。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占出口总值58.6%;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占比仅为17.3%。而从跨年度数据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稳步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渐趋下跌,高附加值、高科技属性明显的制造业细分领域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主力军。机电产品一般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

    11、制品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等,涵盖行业较为广泛。透过官方公布的中国外贸数据,研究团队得以深入剖析机电产品的重点出口细分领域,确立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头阵部队”。2高端制造乘风破浪,高附加产品转型升级图1 中国跨国公司100大企业所属行业分布数据来源:根据2023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分析报告绘制有色冶炼及制品综合制造土木工程建筑电力生产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综合投资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商务服务食品通信设备制造电信服务10%10%9%8%8%7%5%5%4%4%4%4%4%4%3%3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以价值量计,制造业中,中国以通用机

    12、械设备为代表的机械设备行业、以消费电子及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电气行业已进入了出海稳定期:2024年上半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家用电器、汽车整车、手机、汽车零配件、通用机械设备等细分品类继续保持领先,体量较大。从增速视角审视,外贸“新三样”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呈现出惊人的加速度:2023年全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以新能源乘用车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及以光伏与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快速崛起,成为现今乃至未来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新动能。机械设备、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行业构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海的主力军。机械设备、电子电气行

    13、业的头部企业以产品先行,已积攒了深厚的海外市场基础与技术壁垒,并持续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不断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进。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高科技属性制造业代表,汽车、新能源行业势头正猛。四大行业也成为团队的主要研究行业对象。四大主力军行业已不仅仅止步于产品出海。伴随中资企业出海向深处进发,行业内企业纷纷以产品出口为出海基础,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新机遇,同时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配置,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实现从组装到销售的本地化,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3新兴市场积极布局,产业链全球优化配置机械设备行业以工程机械设备出海为代表,已经从早期依

    14、赖基建项目带动出海的模式,演变为如今企业主动在全球寻找市场空白的主动模式。业内龙头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集团的海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40%。其中,三一重工在印尼、印度、美国的智能制造工厂已陆续投产。龙头企业正以直接出口与在海外当地研发生产双轨并行的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1)机械设备行业:主动寻求空白市场4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电子电气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产业链覆盖上游的电子元器件、中游的电气设备及电力装置,以及下游的应用端消费电子。以消费电子为例,近年来,消费电子企业以智能手机为典型代表,通过高性价比或产品

    15、源头创新优势,采用产品先行、品牌跟进的出海方式,从ODM/OEM模式起步,逐渐在拉美、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为了进一步贴近当地消费者,龙头企业如传音控股等还在海外建立了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从而显著提升了出海成效。(2)电子电气行业:出海模式循序渐进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以光伏和储能为出海核心。国内光伏产业在技术支撑下,前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消耗产能。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核心组件出货量仍呈上升态势;但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已接近饱和状态。而全球加速能源革命,使光伏组件类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目前,光伏企业的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已从单一环节发展到垂直一体化格局,具备从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生

    16、产能力。而在美国受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企业常通过直接投资或合作方式建厂,如晶科、晶澳等已建设GW级光伏组件工厂,也有企业在评估其余市场如中东、德国的布局可能性。与此同时,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各国均大力投资储能相关技术与产品,全球储能市场迅速增长。伴随中国企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全球车企订单持续,中国以直接出口为代表形式的储能电池出海表现优异,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30%。受产业链本土化相关政策影响,部分领军企业已在美国和欧洲等核心市场着手建设本土工厂。(3)新能源行业:海外市场需求广阔5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中国的汽车产业正通过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新能源汽车的国内渗透率于2024年4月首次超过燃油车;与此同时,如图2所示,截至2024年3月,美国和欧盟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9.4%和20.1%,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渗透率年均快速上升5%20%,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了广阔蓝海。从整车出口目的地来看,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以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市场、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销售表现良好。越来越多的新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搜弘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pdf
    链接地址:https://wenku.chochina.com/doc/17632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2 搜弘文库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64537号

    收起
    展开